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企業(yè)動態(tài)

新時代背景下中外博物館展覽合作的展陳設計啟示

作者:    發(fā)布時間:2021-11-08 11:22    閱讀量:2358

新時代背景下中外博物館展覽合作的展陳設計啟示 ———“都市·生活———18世紀的東京與北京”展覽為例◇李紅

摘要:自2002年起由中國首都博物館、日本江戶東京博物館和韓國首爾歷史博物館共同發(fā)起舉辦中日韓博物館國際學術研討會,到2007年沈陽故宮博物院加入后,三國四館舉辦學術研討會的模式延續(xù)了十余年,是國際博物館館際合作的典范。2018年,第十七界中日韓博物館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在北京舉辦,其中“都市·生活———18世紀的東京與北京”展是中日韓研討會的重要成果之一。文章從展覽風格、展品的陳列、展陳設計等角度分析本次展覽對于中外合作展覽的啟示。 

關鍵詞:展覽;首都博物館;展品;展陳設計


 新時代背景下中外博物館展覽合作的展陳設計啟示


一、展覽風格

獨具特色的博物館陳列展覽風格不但可以提高展品的文化價值,還可以讓人們在興趣中了解到更多的歷史文化,汲取更多的知識信息,同時別出心裁的陳列展覽風格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這些陳列展覽風格藝術是沒有固定模式的,需要結合展覽的主題、展品的選擇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此次首都博物館“都市·生活———18世紀的東京與北京”展覽,引進了先進的媒體技術、材料、工藝,利用這些技術工具可以從視覺、觸覺、聽覺等不同的方面來增強人們的游覽效果,豐富人們的參觀過程。


(一)展覽的創(chuàng)新性

此次展覽,將兩個具有歷史淵源的國家的首都東京和北京通過對稱展覽、對比展覽等方式生動地還原了出來,每個展品背后都有一段傳奇的歷史故事,這需要我們利用一些高新技術來幫助其恢復歷史原貌。展覽就整體采用一種大對比的方式,如文物與文物對比、日式休息區(qū)與仿中式建筑的隔板對比等。其中兩幅近10米的都市生活畫軸對著擺放,這是整個展覽最奪目之處。從進入展區(qū)開始,整個展覽就給人一種一目了然的感覺,使人對18世紀對江戶對北京有了一個橫向的和縱向的了解。

 

(二)展覽凸顯文化之間的交融

每個地域都有獨特的人文風采,不同的文化之間的交流可以給人帶來不同的文化體驗,將陳列展覽與文化背景相結合,不僅會形成有特色的展覽風格,還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同時將文化特色與展品陳列展覽相結合,在展覽時突出自身的與眾不同,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獨特的魅力。18世紀以來,隨著政治的穩(wěn)定,商業(yè)逐漸發(fā)達,這帶來了富足的市民生活以及城市文化的豐富多樣,城市獨有的自由豁達的氛圍又孕育出特有的文化。書法、繪畫、雕塑、漆器以及紡織品等城市技藝在貴族和武士階層的美學關注下汲取民間和國外藝術的精髓,對當代日本的藝術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時,正處在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也是繁榮至極,房屋鱗次櫛比,商鋪琳瑯滿目,而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建筑、繪畫、紡織、農業(yè)等進入發(fā)展頂峰時期。此次展覽充分結合了18世紀大的時代背景,商業(yè)的興起與發(fā)展,文學藝術、教育的發(fā)展,都通過各種精美的展品體現(xiàn)出來,所挑選的展品并非是那些貴族階級所享有的精美文物,而是貼近民眾的展品,如北京走街串巷的行腳商背的裝著各種物件的背箱、帽店的招牌“黑木猴”,以及日本小朋友從出生到洗禮的畫卷等,使觀者能夠切身實際地感受中日文化的異同之處。

 

(三)展覽的藝術性

適當?shù)乃囆g美感會為原本枯燥乏味的展覽增添一抹靚麗的色彩。獨一無二的展覽風格是博物館的靈魂,只有將展覽的文物與獨特的展覽風格相融合,才會達到靈魂的高度。因此我們在這些展覽品的設計和布局上要注入更多的藝術氣息,在布局的設計上我們應做到充分考慮展品與展廳在形式和空間上的有機統(tǒng)一,同時要兼顧展品的色彩和周圍環(huán)境光線的明暗對比,或者可憑借一些新型的技術和設備使展覽更具藝術性。在展覽的盡頭,設計了一個月亮造型,這個月亮造型并非展品,其設計目的是為了配合坐在月亮上的兔兒爺,兔兒爺是老北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通過這種燈光的配合,烘托了一種十分溫馨的節(jié)日氣氛。

 

二、展品的陳列

此次展品共計181件(套),這些展品中有121件由日方提供,包括圖片資料、生活民俗資料、工藝品等各類型展品。(一)文物選擇緊扣主題首先,要選擇貼合展覽主題的文物展品,展出的文物中蘊含的文化信息能夠很好地說明城市的歷史文化特點,如本次展覽的第一個章節(jié)“城市營造”選擇了《北京內外城地圖》和《江戶城內城繪圖》,北京城依據(jù)儒家經典《周禮》而建,紫禁城位于正中心,包圍著紫禁城的是政府機關與宮苑組成的“皇城”,“皇城”外是各級官府衙門及百姓居住的“內城”。戶城主要由德川家康創(chuàng)建,石砌的城墻和順時針螺旋狀的內、外護城河組成防御工事。此次展覽開篇選擇了北京和東京城郭圖,先給觀眾一個直觀的關于城的感受,了解二者從建制上的不同、城市居址上的差別,對于東京和北京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可以說此處是展覽的“總”。其次,文物的等級并不是選擇其作為展品的唯一標準。在第二章“城市生活”中,有許多不同小分類,這些分類都是日常生活的部分縮影,其中在童趣部分選擇中日兒童的服裝、玩具、三字經等啟蒙書籍。如江戶百日開食儀式用過的食案和碗,孩子出生100-120天時,會舉行“開食”儀式,希望孩子一生不會為吃飯發(fā)愁,慶賀當天會精心為孩子制作小小的祝賀膳食,讓孩子模仿吃飯。在這一畫面前,筆者發(fā)現(xiàn)駐足的人頗多,大多數(shù)人也許和筆者一樣第一次了解這種傳統(tǒng)的日本洗禮的習俗。這些展品在文物等級上并非居于前列,但是卻具有代表性,引人入勝,摘取了人們生活的片段,讓觀眾和文物產生聯(lián)系,與展覽產生共鳴。

 

(二)對比的陳列方式

在展示空間中,對文物進行合理的分類陳列,會使文物展示秩序更具邏輯性,文物組合的敘事能力更為系統(tǒng)。此次展覽展品的排放均采用對比的效果,兩種文化、兩種都市生活、兩種童趣,直觀地展現(xiàn)了北京與江戶文化的發(fā)展的不同。尤其是如《康熙六旬萬壽圖》,描繪了康熙皇帝六十歲壽辰慶典的盛大場面,皇城內外張燈結彩,一片歌舞升平。和《康熙六旬萬壽圖》形成對比的,是日本的《熙代勝覽》圖,原圖收藏于德國亞洲柏林藝術博物館。原圖描繪了由神田今川橋綿延至日本橋一帶,商業(yè)繁榮、商鋪鱗次櫛比、熙熙攘攘的景象。這兩幅卷軸的展覽放在兩個長長的玻璃展柜內,畫卷篇幅較長,兩幅近4米的畫卷豎長對立擺放在人們眼前,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也使觀眾直觀地看到了房屋建筑的不同、衣著方式不同、中日的民俗不同。如果是單獨擺放一幅長畫卷觀眾未必沉下心去觀看,但是這種對比陳列調動了觀眾的興趣,觀眾在兩幅畫中找尋兩者的差異性,觀察越發(fā)仔細。

 

(三)輔助展品

展覽中的文物脫離了原始環(huán)境,要使觀眾更理解一件件靜止的“物”在實際生活中的使用情形,是很困難的,為了幫助觀眾更深入地理解文物,陳列采用文物復制品、電腦觸摸屏、視頻播放、還原歷史文化場景等輔助手段。除了一些橫躺于展柜的展品之外,還有一些放在立式的大玻璃柜中展示的文物,這主要是華彩之衣。例如:民國京劇名角之一馬連良(1901-1966)在《臨潼山》中登場的大靠、靠旗。“靠”是中國戲劇服裝專用名稱,在戲中是表現(xiàn)元帥、大將所穿用的戎服。這件大靠為馬連良先生在《臨潼山》一出戲中扮演唐高祖李淵穿用的靠,體現(xiàn)了京劇融合漢族傳統(tǒng)服飾的特點。利用輔助展品高度還原了當時舞臺場景,使觀眾直面華美之戲服。除了場景還原還有一些利用媒體等輔助手段,本次展覽通過多媒體互動,展示了老北京的三班六十行畫冊,一些北京人駐足觀看,還有一些家長給孩子指那些自己小時的老北京文化,追憶童年時光。

 

三、展覽設計

一個精品的展覽除了珍貴的展品之外,必不能離開展覽設計環(huán)境的烘托。(一)公共區(qū)域———別出心裁的休息區(qū)在“城市營造”這一部分,先用展示板介紹江戶和北京城市緣起。在進入展區(qū)后,策展人對空間進行了充分的利用,除了展示一些建筑構件外,還專為公眾開辟一個等比例的日本傳統(tǒng)房屋。休息區(qū)的設計重點是創(chuàng)造舒適安靜的環(huán)境,在此前提下做到有個性特征,不僅能夠提升整個展覽的空間品質,還可以讓觀眾在休息之余感受美的存在。這個房屋具有日式風格的榻榻米,用日式傳統(tǒng)的扇門將外部分割開來,并且在前方循環(huán)播放日本傳統(tǒng)院落建筑介紹,觀眾既可以緩解逛展的疲憊,同時又可以了解日本的建筑史。在整體中式風格下融入了日本文化元素,使觀者備感新奇,緩解了參觀的審美疲勞與身體上的疲憊感。

 

(二)流暢的展線

展覽的展示順序和展線布局有嚴格的邏輯,展線是由無數(shù)個展點連接成的一個整體的網線,這種抽象路線直接影響整個展覽設計的成敗,觀眾從走進博物館展廳的入口開始,便被四周的展板、圖片和整個空間的氛圍所吸引。此次展覽采用直線型的展線,使觀眾進入展區(qū)后按照章節(jié)順序進行參觀。整個展覽線路清晰明確,以不同主題劃分不同區(qū)域,在區(qū)域與區(qū)域之間巧妙地過渡。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跨越國界的館際合作辦展使博物館間互通有無,順暢交流,更容易推出高質量的展覽,從而提升博物館的文化服務能力,近年來,我國博物館館際合作辦展已經漸成大勢,各種合作展精彩紛呈,也接觸了不少國際精品展覽策展經驗。這次中日合作的“都市·生活———18世紀的東京與北京”展,促進了文化之間的碰撞與對話,將兩種不同的文明或者地域文化對比展示,使展覽更直觀,在碰撞和比較中,加深觀眾對本地文明的認識,同時又了解新的文明。

 

參考文獻:

[1]陳德輝.淺談博物館陳列展覽風格[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七).北京: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2017:2.

[2]王楊.試論博物館文物展品的陳列[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

[3]王林.博物館陳列多形式設計風格[J].才智,2016(3).

[4]劉媛媛.論博物館展覽的邏輯展示順序及展線布局原則[J].美術教育研究,2018(4).

[5]王龍,孫岱萌.展覽合作“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館際合作辦展模式探析[J].中國博物館,2017(3).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推薦閱讀